原文来源:故宫文化官方旗舰店,原文作者:思无邪,原文发布于年5月27日原文标题:佳人览镜
故宫AMIRO悦目·日光镜全!网!首!发!
知道你们点进来时心情一定是这样的:
啊啊啊!故宫出化妆镜了!!!
我的天哪,好漂亮!OMG!
话不多说,红、蓝两款,先上图:
这款AMIRO悦目·日光镜,不仅颜值超高,更重要的是运用了光源技术与智能感应“黑科技”,再也不用担心光线暗时把自己画成“大花脸”,真的是我们精致女孩儿的福音啦!
不过,古代女子可没我们有福气,化妆只能用铜镜!小编深深怀疑,唐代小姐姐们的大浓妆,会不会就与古代用的铜镜照不清楚有关。
铜镜磨光,才好照面
在玻璃镜传入之前,古人大多用青铜镜来照面,也有少量使用铁镜、银镜的情况。
你是不是也在纳闷:粗粝的铜镜是如何形成镜面反射的?
明人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“镜”中说得明确:“凡铸镜,模用灰沙,铜用锡和……开面成光,则水银附体而成,非铜有光明如许也。”
青铜镜、铁镜要形成反光效果,还得靠涂水银。而且要利用“磨”的特殊工艺,使水银得以附着在镜面上。用来涂亮镜面的“水银”,是用白矾、水银、锡末等多种成分配合而成,当时称为“磨镜药”。
但是,在使用过程中,水银与空气直接接触,很容易发生氧化。所以古代的镜架都是可以活动的,用完之后要及时收起,小心养护,还要时常找专业的手艺人磨一磨。《金瓶梅》第五十八回中,就有一个请手艺人磨铜镜的桥段。
坐着化妆,会被群嘲
在古代,想安安静静地坐下画个妆也是不容易的。
战国汉魏时期,镜架与镜台放在席上,到唐五代时期已经普遍将其置于床榻之上。此时梳妆,需要跪坐在塌上,用完后还要将镜子和化妆用具一一收起。
唐五代到宋辽金元时期,家具由矮式家具向高足家具发展,镜架、镜台才从榻上转变到桌上。但从北宋传世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,画面中的照镜女子大多为站姿,鲜见有坐凳览镜者。这是为何呢?
东晋顾恺之《女史箴图》(宋代摹本)
南宋陆游的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四中,道出了个中原委:“徐敦立言:往时士大夫家,妇女坐椅子、兀子,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,梳洗床、火炉床,家家有之。今犹有高镜台,盖施床则与人面适平也。或云禁中尚用之,特外间不复用尔。”
原来,那时有身份的人家妇女坐椅子、凳子,会被人群嘲没涵养。同时也写到了此时镜台的变化,放置于床榻上使用的镜台,在民间已经消失不见。
大约到了南宋,女孩子们才能安心坐下,美美地画个妆。苏汉臣的《妆靓仕女图》就记录了这个变化:“桌上的镜子斜靠于镜架之上,一位女子端坐于长凳之上,凝视镜中。”后来明清时期的绘画中,小姐姐们也都纷纷坐下梳妆啦!
宋苏汉臣《妆靓仕女图》
清陈枚《曼月清游图》之水阁梳妆(局部)
何时用上玻璃镜
欧洲生产的高质量玻璃镜,在清中期开始进入宫廷及王公显贵的府邸,但数量有限,十分珍贵。直到晚清,玻璃镜才开始逐步进入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。
《红楼梦》中第五十八回中,就明确提到,宝玉住的怡红院中就用上了“玻璃大镜”。第四十二回中还出现了这样的细节,可见玻璃镜之珍贵:李纨住处,日常梳妆所用的镜子在白天也搭着“镜袱”,用时,须得“将镜袱揭起”。
清宫旧藏法国18世纪铜镀金嵌料石把镜表
全网首发:AMIRO悦目日光镜
今天的我们更幸福啦!可以用上AMIRO悦目日光镜,它不仅清晰明亮,更用上了故宫传统元素与当代“黑科技”。
故宫文物有话说
设计灵感源于故宫博物馆藏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,以寓意吉祥圆满的八宝纹为设计元素。
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,清晚期,通长28cm,宽13cm,厚1.5cm。清宫旧藏
把镜由镜身、镜柄两部分构成。镜身呈椭圆形,正面为玻璃镜;镜背以珐琅彩“卍”字纹为地,中间嵌“囍”字,四周环绕八宝纹。沿镜边嵌透明蓝珐琅描金花卉镜圈,用以固定镜面、镜背。镜柄为棍状直柄。镜身、镜柄由卷草纹孔雀绿染牙和刻瓜式珊瑚珠衔接。柄底端嵌铜镀金箍并系有带珊瑚珠的黄丝线穗。
此镜是清代晚期广东进呈朝廷的贡物。造型美观,色彩艳丽,纹样生动,寓意吉祥,反映了清晚期广东制镜的工艺水平。
佳人览镜,顾盼生情
镜子,是女孩子的闺中密友,不仅可以揽镜自顾,还能带来更多惊喜!
唐人王建有一首《镜听词》,就写了一位闺阁女子用“镜听”的方式,占卜远方丈夫的凶吉。结果得到的征兆是,丈夫会平安归来。惊喜之余,她暗暗向自己的镜子许愿:“可中三日得相见,重绣镜囊磨镜面。”
《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·裘装对镜》轴
哈哈,看来AMIRO悦目日光镜的多种功用,待你开发呦!
用上此镜,相信你会像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西索斯一样,沉迷于自己的美貌无法自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