珊瑚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校园中的历史人物ldquo文中子r [复制链接]

1#

文中子--王通

咏五台王通〔隋代〕缥缈蓬莱未足夸,海峰孤绝更无加。入门已到三摩地,携手同游千岁沙。碧玉镜开金菡旧,珊瑚树宿白频迦。殷勤童子能招隐,共采芝茵和紫霞。惊起东华尘土梦,沦州到处即为家。山人自种三珠树,天使常乘入月槎。梅福留丹赤汝橘,安期送来大于瓜。金仙对面无言说,春满幽岩小白花。宝陀岩畔礼慈容,满袖香吹菡旧风。海市障天番雾黑,地轮推日上朝红。悟迷不必分明暗,观照何须了色空。不涉音开三际断,大千尘刹尽圆通。返视何妨更返闻,须知了妄即同真。千虚影视尘沙界,万像光舍刹土身。转物头头皆妙镜,穷源处处尽同津。普门廓彻无边表,紫竹红渠别是春。

人物生平

王通,字仲淹,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(年),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(今山西省万荣,一说山西河津)人。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,死后,门弟子私谥为“文中子”。

隋文帝仁寿三年()考中秀才后西游长安,见隋文帝,奏上《太平十二策》、主张“尊王道,推霸略,稽古验今,运天下于指掌。”深得文帝赞赏,但下议公卿时却被冷落排挤县通化,遂作《东征之歌》,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。此后,虽被任命为蜀郡司户书佐、蜀王侍读,但不久便因对朝廷失去信心而辞官归乡,只将兴王道之志付诸于续述《六经》和聚徒讲学的文教事业上去。回乡后,王通首先确定了续述《六经》的计划,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,“退而求诸野”,以著述和教学来为弘扬儒学作贡献。就这样,王通用了九年的时间著成《续六经》(亦称《王氏六经》),包括《续诗》、《续书》、《礼论》、《乐经》、《易赞》、《元经》等,共80卷。《续六经》完成后,王通名声大噪,求学者自远而至,盛况空前,有河汾门下之称。不仅及门弟子多达千余人,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名流,其中学生薛收、温彦博、杜淹等,友人房玄龄、魏征、王理、杜如晦、李靖、陈叔达等均为隋唐之际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。

蕴含哲理

王通死后,众弟子为了纪念他,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做的贡献,仿孔子门徒作《论语》而编一书,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,以及与众弟子、学友、时人的对话,共为10个部分,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际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参考,其中包括王道篇、天地篇、事君篇、周公篇、问易篇、礼乐篇、述史篇、魏相篇、立命篇和关朗篇等,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。《文中子》句句蕴含哲理,让人受益匪浅。

1.爱名尚利,小人哉。——《文中子问易篇》

注:喜欢追求名誉而贪图利益,这样的人是小人。

2.不责人所不及,不强人所不能,不苦人所不好。——《文中子魏相篇》

注:对于别人的不足之处不求全责备,不勉强别人做力所不及的事情,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。

3.推之以诚,则不言而信。——《文中子周公篇》

注:推心置腹,以诚待人,即便不去说话,也能够使人信服。

4.君子不受虚誉,不祈妄福,不避死义。——《文中子礼乐篇》

注:有德性的人不接受虚假的赞誉,不祈求不正当的享受。

5.以势交者,势倾则绝;以利交者利穷则散。——《文中子礼乐篇》

注:为了谋求权势而去结交朋友,当没有了权势,这样朋友之间便会断交;为了得到钱财而去结交朋友,在没有钱财的时候,朋友也会离去。

王通的思想

王通认为,教学和研究必须要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,并可以不断充实和改善教材的内容。否则,不纵观历史和现实的全面,只限于一孔之见、一家之言,不变通而只钻牛角尖,就会在治学和教人时处处碰壁。正所谓“通其变天下无弊法,执其方天下无善教。”在历史观上,他以道的主宰取代了天的主宰,成为理学天理史观的前奏,在伦理学上,他较早提出穷理尽性和生静的修养方法,对唐代儒学,特别是宋明理学有着极重要的影响,开了理学某些重要概念范畴,治学方法以及修养方法之先河。可惜王通仅活了33岁,未能充分展示才华和发挥作用。他的一生虽然短暂,但却提出了许多光辉灿烂、意义重大的思想,值得我们后人缅怀学习。

END

文章:陈晶昱

编辑:郭启明

编审:杜福宇

审核:陈越

运城学院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