珊瑚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庭院造石,文房赏石,细品园林石头在传统绘 [复制链接]

1#

“仁者乐山,好石乃乐山之意。居士好古雅,蕴千岩之秀大可列于园馆,小者置于几案。”——《云林石谱》

不同于西方造园时注重植物,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元素,更加喜欢配置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山石和水景。用假山叠石来营造自然界山体结构,水景仿造自然界中的水脉,以阴阳学说的理论为基础,将山石和水景进行交织融合。它们是连接着天与人的最佳纽带,是造成园林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境界的关键。

可以说,园林造景几乎离不开石头,一方面它们可以是山峰,也可以是水岸,是山丘,或是洞穴。另外,石头本身也逐渐成为人们鉴赏品玩的对象,并且用石头进行创作,将它们变成盆景艺术、案头清供等。

《高逸图》局部唐孙位

赏石文化

早在盘古开天地以来,女娲补天、精卫填海、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,我们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从史料上来看,石文化在夏商周就已经开始萌芽。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,在宫中开挖太液池,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,并取名为蓬莱、方丈、瀛洲,以模仿仙境,形成“一池三山”的园林模式,并在之后的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,其开启了帝王玩石的文化,使山石景观得到了艺术提升。

魏文帝曹丕,喜用奇石珍宝来建造宫殿。南唐第三任国君李煜,极爱收藏奇石,藏有名石“宝晋齐研石山”和“海岳庵研山”,李煜在兵临城下,江山易手之时,仍返回皇宫,宁愿当俘虏也要带上“灵璧研山”再逃命。宋徽宗赵佶,爱石成癖,在汴京东北隅修建寿山艮岳,同时,命人搜罗民间的奇石异峰。

而且,随着社会的进步、经济的繁荣、文化的发展,玩石、藏石不再是帝王将相、名门望族、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娱乐,人民大众也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和审美精神生活,赏石、玩石、藏石己经成为了大众茶余饭后的日常文化活动。

《八达游春图》部五代赵喦

从起初,人们的把玩或园林的置石,到历代画家们绘画作品中描绘的对象,都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这些石头奥秘的大门。接下来,我们就来一起品一品画家们笔下的园林石头。

园林中的假山石头在传统绘画中的表现

一、传统绘画作品中的置石

置石,是石头在园林布局中的一种表现形式,以适量山石作为点缀,达到欣赏山石的效果。将整的石块,独立放置,可以竖向、横向,配以一丛芭蕉、几丛修竹与其构成一组小景,营造“片山有致,寸石生情”的意境。

魏晋画像砖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》

在传世绘画当中,可考证的第一幅具体地描绘石头的卷轴是唐朝孙位的《高逸图》。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传统的竹林七贤题材,其灵感可能来源于魏晋画像砖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》。画中的两尊奇石,既起到了连接各个画中人物的作用,也充实了画面空间,衬托出文人高士在园林景致中的幽逸氛围。石头的外轮廓,画家用细紧柔劲的线条勾出轮廓,然后渲染墨色,像是一个上窄下宽的三角形,石面高低起伏,玲珑多窍,回环往复,似有山川丘壑之势。

《高逸图》唐孙位

有描绘庭院生活场景的画作,常常用石头的形象作为衬托,再配以林木,支撑画面,表现庭院风貌。比如,五代时期画家卫贤的《高士图》,描绘的是东汉梁鸿夫妇“相敬如宾,举案齐眉”的场景故事。全幅上半部分为崇山峻岭,下部是磷峋的假山,直立如碑,端庄挺拔。画家利用高度的写实技巧,将自然奇石的形理、常理把握得很好。在前景部分的亭台下方,有一座颇具湖石形态的假山,窥然挺立、棱角分明,用笔极为粗矿质朴,勾皴染法所呈现的笔墨形态面貌与《高逸图》中的石头相似。

《高士图》五代卫贤左侧为全图右侧为局部

另外,在同时代画家赵喦的《八达游春图》的背景当中,也出现了一座经典湖石形态的假山石,洞孔繁多,彼此贯通,且假山顶部似有云端升腾之状,其表现技法也是借鉴山水技法当中的皴染手法,较之《高逸图》和《高士图》而言,显得更加温润细腻。

《八达游春图》局部五代赵喦

除此之外,还有为人物活动作配景的庭院置石,如宋朝苏汉臣的《秋庭婴戏图》,就是这样一幅代表作品。其中,暗示庭院环境的关键,就是背景处的一块笋状奇石。画面中的奇石,形态刻画精微生动,特征刻画逼真,石身的斑驳纹理都被描画出来,勾皴点染俱备,强化了奇石直、硬的特征和质感。在奇石周围,芙蓉花摇曳生姿,两者刚柔对比,颇有表现力,不仅冲淡了湖石的呆板之气,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,为两个孩童的玩耍游戏,渲染了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。

《秋庭婴戏图》宋苏汉臣

二、传统绘画作品中的叠山

叠山,截取其特殊的一角用以仿造自然界中山川的全貌,是山石在园林布局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。比起置石,叠山规模大、用材多、结构复杂,更需要高超的技艺。

南宋佚名的《归去来辞书画卷》,采取分段构图叙事形式。画面中坐落在庭园的中间是一座假山,外形呈三角形之势。假山上的各块湖石向主峰聚拢,外形轮廓用细劲线条勾勒刻画,山石上染青绿色,颇有唐朝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遗风。

《归去来辞书画卷》局部南宋佚名

另外,与宋画中以宁静肃穆表现假山石完全不同的是,元代画家王蒙笔下的《具区林屋图》,画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山涧树林的景色。文人幽居的木屋坐落于山涧,画面意境清幽宜人,高士隐身于此,其乐融融。画中的石头用淡墨勾勒,并以解索皴、牛毛皴进行皴擦,通过线的疏密,表现层峦叠嶂的效果,有点像西方绘画中的明暗。沿着水面的石头,层层推进的层次感在他的刻画下尽显太湖石瘦,透,透,皱的剔透玲珑,望之郁然深秀。

《具区林屋图》局部元代王蒙

除了上面这副,将湖石的瘦、漏、透、皱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画作,还有明朝文徵明的《真赏斋图》。构图简洁别致,主题突出,用笔苍润,秀挺,富有表现力。图中画假山一组,密瘦多空,玲珑剔透,虽然假山怪石中小孔如洞穴、上大下小的刻画,带着一定夸张的装饰性,但用笔细腻劲道,皴法繁密。笔墨时而精炼时而稚拙,这种写实中带装饰性、工中见拙的画法,将书卷气和奇特性带入了山石绘画中,成为了明代文人画的新追求。

《真赏斋图》明文徵明

还有,清初僧人画家弘仁的作品《枯槎短荻图》,描绘的是弘仁诗友的书斋。画里用渴笔淡墨描绘山坡下池塘边简陋的茅草屋,衬托出主人品格的高洁与孤傲,门外两株枯树,一湾清溪,水波不兴,反衬出主人淡薄名利的平淡心境。屋前池潭用山石垒成,颇具园林叠石的趣味,石头用折带皴进行描绘,使其具有块面感和装饰性。

《枯槎短荻图》清弘仁

三、传统绘画作品中的几案奇石

放置在案头的石头,小而精巧,深受文人雅士们的喜爱。他们将奇石配上精巧的底座,再经过艺术加工,放于厅堂或几案之上,以示孤芳自赏和高风亮节的品质。

相比较而言,唐朝阎立本的《职贡图》比《高逸图》对石头的描绘时间要更早些。画中描绘的是,使者向唐朝君王敬献峰石、盆景、象牙、珊瑚、香料等贡品的场景。其中,可以看到与人等高的柱石。还有那些放在托盘上的案头小石摆件,造型玲珑剔透,技法稚拙朴实,运用双勾皴染的方式,强调出石头的轮廓和体积。

《职贡图》唐阎立本

宋徽宗赵佶的《祥龙石图》,算得上是赏石绘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。他画中的祥龙石,是为园林艮岳收集的一块石头,因姿态如虬龙腾涌而得名。石头宛如山峰峭拔挺立,盘曲的隆脊与玲珑的岩穴虚实相辅,凹凸各有情致。在其顶部生出一丛绿叶,石头和植物相互牵连融合,赋予各自生命。而祥龙石轮廓线条勾勒得纤巧遒劲,得益于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用笔。

《祥龙石图》宋赵佶

西方美学家贡布里希曾经说过,“有成就的画家,无一不对既有图式作斗争”。对几案赏石的描绘也是沿着这样的规律发展的。

《十面灵璧图》明吴彬

提到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,不能不算上晚明变形主义大师吴彬的《十面灵璧图》,吴彬画石另辟蹊径。《十面灵璧图》从十个不同的角度,描绘了同一块连绵起伏的灵璧石,突破了一图最多表现石头三面的局限,每幅图都附有米万钟的题识,图文相配,是一幅写实风格的杰作,令我们仍能体味这块万中无一的灵璧石的精奇。

《十面灵璧图》局部明吴彬

除此之外,属于晚明变形主义画风的大家还有画家陈洪绶。在他的代表作《玉堂柱石图》里,花、石、蝴蝶,画得逼真细致。画面右侧石一块竖立的太湖石,玲珑剔透。画家根据不同的物象特征,处理画面疏密大小以及刚柔虚实关系。石头嶙峋但勃发生机,而且又有所夸张,石腰特细,石孔特大,石尖特锐,充分描绘出太湖石的瘦、透特征,具有很强的装饰性,线条勾勒细腻均匀,工整中略带稚拙,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画法。

《玉堂柱石图》明陈洪绶

总结回扣:

从古至今,中国人就对石头有着深厚的情结和独特的审美。石头或成文人收藏的几案之玩,或列置于园林中。而历代画家们以绘画记录园林,又以园景陶冶画意。可以说,绘画为我们打开了可以探索这些石头奥秘的大门。在文章中,主要将园林中的石头分为三部分,分别是:室外庭园中的叠山、置石和室内文房书斋中的几案赏石。通过列举画家们笔下这三种类型的石头,感受画家想传达出来的内涵与意趣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